东方脉搏

行业动态

远离糖尿病从年轻人开始 早期糖尿病可逆转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口号是“糖尿病:保护我们的未来”,关注目标落在中青年患者身上。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在2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了9.7%,全国患糖尿病人数高达9240万,居全世界第一。同时,糖尿病前期者,即糖耐量受损的糖尿病“后备军”还有1.4亿人。这类人控制不好的话,很快就会成为“正规军”。

  专家呼吁民众一定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管住嘴迈开腿”,重视糖尿病的预防,而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一定要多管齐下,控制好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血糖正常值及糖尿病确诊数据

  血糖正常值:3.9-6.1mmol/L(空腹血糖)确诊糖尿病:超过7.0mmol/L(空腹血糖,两次确诊)糖耐量受损(血糖不正常但未达糖尿病):6.1-6.9mmol/L(空腹血糖)

  我国糖尿病特点一

  患者年轻化

  对策:预防越早越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带头人翁建平教授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说,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由于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而思想上相关知识缺乏,又没有重视疾病的预防导致的。最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享受生活,吃得多动得少,出门以车代步,坐电梯代替爬楼梯,很容易能量过剩,从而引起肥胖,继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二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升学工作压力增大,过大的精神压力会使人体内分泌代谢发生紊乱,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越来越趋年轻化、低龄化,不少儿童都患上了2型糖尿病。因此,专家建议预防糖尿病要越早越好。多位专家告诉记者,以往大多数糖尿病人年龄偏大,但近十年来,医院住院病房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常见。“现在我们十八楼的病房里,就有三十岁的年轻糖尿病人。”中山三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曾龙驿教授说。

  更年轻的小病人也开始出现,这令专家们担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焱教授对新快报记者说:“我病房里收过一个孩子,才14岁,胖得很,是个2型糖尿病人。”据他介绍,每年一到寒假和暑假,一些因为过度肥胖的青少年会到医院内分泌科检查,有的一查,发现患上了糖尿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孩子本人包括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他得了这个病。”

  专家分析,越来越多儿童患上糖尿病的根源在于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很多孩子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加上运动少,直接造成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成为糖尿病人群低龄化的诱因。

  专家提醒

  4岁以上偏胖的孩子需要特别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改变吃得多动得少的生活习惯。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尽量少吃,同时,家长要摒弃“小时候胖不是胖”的错误想法,更不要“填鸭式”的让孩子吃东西。要引导孩子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拒绝暴饮暴食,多参加体育活动。对于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孩子,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做健康检查,争取做到早发现疾病,采取对策。

  我国糖尿病特点二

  血糖控制不理想,有的病人不重视,有的病人又过度紧张

  我国的糖尿病病人的治疗普遍不理想,对病情的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控制血糖达标率低、糖尿病并发症高的“三低一高”的特点。在采访中,曾龙驿教授告诉新快报记者,有两类糖尿病人的治疗很棘手:一类病人是对病情无所谓,血糖高就高,反正在严重并发症出现前,他们或者不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或者从不注意按时吃药和监测血糖变化,非等严重并发症出现才重视,但这时往往治疗难度加大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他介绍说,有位20多岁的小伙子对血糖异常满不在乎,反正没啥症状,该吃就吃该喝就喝,直到有一天从外地出差回广州,由于血糖高加上出现酮症酸中毒,在机场一下飞机就昏迷过去了,导致要救护车送医院急救。

  另一类病人正好相反,他们对病情过度紧张,导致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出现,这样很不利于治疗。他介绍说有一位患者对自己的血糖波动重视过度,天天担心并发症出现,一天要查十多次血糖,血糖稍升就急忙跑来医院要求专家想法帮他降糖。“糖尿病不是一天两天就得的病,治疗也有一个长期过程,另外血糖跟饮食、运动、药物都有关系,要综合考虑采取措施,光靠药物并不科学,但不少患者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曾教授说。

  专家支招

  治疗糖尿病关键在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有许多的并发症,若不重视治疗,后果相当严重。糖尿病足可导致坏俎严重者要截肢、糖尿病肾病可导致尿毒症、糖尿病眼病可导致视网膜病变会致盲、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等都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因素。

  专家说,只要认真控制好并发症,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对寿命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华章教授强调,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要控制好并发症,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饮食,控制好血糖;

  2、适当运动,增加消耗;

  3、注意监测血糖,做好自我监测和自我调理;

  4、药物辅助;5、良好和乐观的心态。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

  专访专家: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吕雄

  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为“糖尿病教育与预防”,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吕雄表示,这反映了糖尿病治疗的重要原则:虽然糖尿病目前来说还无法根治,但早期糖尿病及时发现和治疗是可逆、可治愈的。科学认识糖尿病、注重改善生活方式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

  视力下降、皮肤瘙痒或是糖尿病早期

  据专家介绍,凡年龄超过45岁、肥胖人群、曾经在妊娠时有血糖偏高的情况、有高血压或生活方式不健康者(比如久坐、吃得太精细、营养太丰盛)、有遗传家族史等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于这类人来说,最好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检,或者买家用血糖仪留意血糖值的变化情况。血糖值并没有超标但很接近超标,而血脂、血压等数据也比较高,那就要警惕会不会引发代谢综合征,即使这些指数没有超标但达到正常高值,也建议到内分泌科做进一步检查诊断。

  “早期糖尿病的症状不是‘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一旦出现‘三多一少’,很可能已经是糖尿病的中后期,疾病基本不可逆了。”吕雄表示,早期糖尿病基本无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是一些非典型症状。比如视力变化、皮肤瘙痒、小便有泡沫、小便味道变重、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等。还可能出现一些植物性功能紊乱的症状,比如乏力、心跳过快、胃肠问题等。但上述的症状都不是糖尿病的特异症状,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往往容易被病人忽略。

  另外,糖尿病心脏病、痛风等疾病可能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这类病本身也会引起糖代谢紊乱。需要警惕的是,一些人可能皮肤出现疥疮,看了大半年的皮肤科还不好,这有可能是糖尿病造成了,用错药会加重病情越治越病。

  餐前血糖高要查餐后两小时血糖值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一旦得了糖尿病,需要终身吃药和检查,终身控制血糖和饮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很多人对糖尿病认识不足,往往会怠慢病情。不过,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吕雄表示,一般来说,早期糖尿病在发现半年内,尽早发现、正确治疗,疾病可以治愈,从而避免终身服药。

  每年很多单位组织的体检都有查血糖一项,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吕雄表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从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11.1mmol/L,现在改变为空腹不超过7.0mmol/L、餐后两小时不超过11.0mmol/L。如果体检时发现血糖超过上述标准或过高(例如空腹血糖6.8mmol/L左右)也要当心,最好进一步检查。

  专家还建议,此类人可以做一个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费用大约是五六十元,不是常规的体检项目,建议血糖偏高者,在个人体检时可自费增检此项目。糖化血红蛋白能够检测出近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是一个“面”的检测。

  “五驾马车”齐动防治糖尿病

  王阿姨今年七十来岁了,已经有十多年的“糖尿病龄”。刚开始确诊、治疗糖尿病时很认真对待,定时吃药、定期打胰岛素、定期复诊,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后来越来越怠慢,经常“犯规”不遵医嘱。今年中秋节一到,爱吃甜食的王阿姨终于忍不住了,一连吃了两个月饼,结果血糖升高发病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要五驾马车一起: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这五方面一个都不能少。”吕雄表示,王阿姨之所以犯病,就是因为饮食上不戒口。

  此外,我国前期糖尿病患者比率高达15.6%,全国有一亿多人是糖尿病“后备军”。他们的血糖值还没有超标,但接近临界值。因此,这部分人如何不发展为糖尿病人?早期治疗对他们而言显得更加重要。吕雄说,在早期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之前,一定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果依然大鱼大肉、多吃甜食,经常熬夜,少运动,都不利于糖尿病的改善。

  对话专家 Q&A

  @记者:喝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吗?

  @吕雄:从西医的角度看,喝茶与喝水一样有利尿作用,茶中含有茶碱,有助于肥胖者控糖,但太瘦的糖尿病患者就不适合喝茶。从中医的角度讲,药食同源,茶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因此,也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来看待。有些茶属性温热,如红茶、熟普等;有些则偏凉性,如桂花茶、绿茶等。早期糖尿病属于脾瘅症,多湿热、燥热、瘀热,喝绿茶有一定的好处;但到了中后期,从脾瘅症转为消渴症,体质多阴虚内热,适合清热、生津的茶品,如罗汉果茶等。不辩证体质喝茶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还可能让疾病进一步恶化。

  @记者:糖尿病患者不适宜喝稀粥,饮食要注意什么?

  @吕雄:稀饭是淀粉类食物,容易消化,单纯吃稀饭容易引发血糖升高,不建议常喝、多喝,即使要喝稀饭,最好加入花生、大豆、肉之类的食品,避免食物过早消化。另外,蔬果可以吃,但依然要辩证体质,例如寒湿体质的人群不适合吃太多生冷的蔬果。再者,蔬果中含有一定的糖分(水果中多是果糖对糖尿病的影响不如葡萄糖),建议食用时参考食物的升血糖指数(指数越低,含糖越低,越适合糖尿病患者)。

  每日自查脚,及早发现不致截肢

  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然而,糖尿病的杀伤力又岂只让患者血糖偏高,因血糖控制不好而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糖尿病足就是其中一种。平时不注意自我检查,等某天发现烂脚已经很严重,甚至要截肢!糖尿病患者的截肢风险要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15倍!专家建议,每天早晚检查脚底有没有破损、受伤,以防早期糖尿病足躲过“法眼”,失去早治疗保肢的机会。

  糖尿病人下肢易伤难愈可致截肢

  因为糖尿病控制不理想,“糖友”简伯右脚的尾趾已经发黑溃烂。医生告诉他,需要截肢,防止溃烂进一步扩大。简伯和家人一听到“截肢”两字就把头摇得好似拨浪鼓一样,拒绝的态度非常坚决。眼看着脚趾的溃烂没有好转,伤口一直愈合不了,坏死、发黑部位越来越大,还高烧不退,他无奈地对医生说希望截肢保命。可是,此时截肢,就不像刚开始那样只需要截除一个脚趾了,因为血管堵塞的位置偏高,他必须截除掉整条右小腿。

  “糖尿病人下肢血管变窄的范围通常较大,即使只是烂掉了脚趾,但是如果血管堵塞的位置靠上,那么可能要将整个小腿截掉。否则,伤口难以愈合,以后仍旧会出现组织缺血、坏死或溃疡,需要再做手术。”广东省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邝建对新快报记者表示。

  邝建介绍,根据国际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截肢风险要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15倍。尽管后果严重,不过很多人仍忽略这个问题,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和早期处理,有50%-80%的人可避免截肢。

  糖尿病足早发现:外伤、麻木、干燥、老茧

  邝建介绍,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狭窄,下肢血管堵塞而成的。“一般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系统、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病变,因此患者的痛感也比较迟钝,有时脚部被钉子扎到,患者却毫不察觉。”邝建告诉新快报记者,糖尿病人脚部受伤处若没有及时处理,常常会溃疡、感染,发展到后期感染面积越来越大,最后不得不截肢。“得了糖尿病,一般患者都只重视控制血糖,而糖尿病足又没什么疼痛感觉,极其容易被忽视。”

  “如果糖尿病足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其实完全可以避免截肢。”邝建反复强调,日常的预防、保护、自我检查,其实是预防糖尿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糖尿病足的初期症状包括脚部麻木、干燥、脚上长老茧,活动后下肢有疼痛感,有破损、溃疡等症状,自我检查可及早发现。“目前,治疗糖尿病足主要是采用保守治疗,阻止溃疡,万不得已时才会截肢。”

  专家支招

  6招防糖尿病足

  1.早晚检查脚底有没有破损、受伤,特别要注意脚部比较隐秘的位置。

  2.平时应换上宽松的鞋子、适脚的皮鞋,防止因行走时脚底压力造成脚部的磨损。

  3.定时进行神经功能及血管筛查。

  4.平时生活饮食要注意控制好血糖、血压及血脂,预防并发症。

  5.日常生活最好穿袜子,但梅雨季时,不能穿太厚的袜子,防止霉菌感染。

  6.若有泡脚、浴足习惯的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泡脚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温度最好在40℃以内,不能以患者感觉为准。

  “糖友”自我管理很重要

  饮食、运动、测血糖……

  专访专家: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内科、内分泌科主任 罗宏斌教授

  降糖药吃到一半,有效后就不吃药了,没过多久血糖飙得更高;对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的认识不够,以为能够治愈糖尿病,差点听信电话买了假药……“糖友”对糖尿病的了解仍然有限,自我管理依然不够。专家指出,“糖友”要控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大多数时间要靠自己。

  有“糖”要吃药,当心买假药

  “过去我的血糖比较高,吃了一段时间降糖药后,血糖正常了,我想既然正常了就不用吃药了吧!没吃药一年多,空腹血糖9mmol/L,怎么办呢?”日前,在糖尿病日健步行和义诊活动上,头发花白、身子单薄的刘姨向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的内分泌科冉燕雪副主任医师咨询。医生告诉她,像她这样吃一阵药停一阵药会让血糖忽高忽低,容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很危险。“药吃多了担心有副作用,能不能通过运动、饮食方法治疗呢?”刘姨再问。“糖尿病初期,若血糖只稍微升高一点点,是可以通过运动和饮食来控制的,但减肥对你那么瘦弱的人也难奏效,你现在空腹血糖已经9mmol/L,要赶快吃药控制。”专家回答说。

  记者发现,在义诊现场,像刘姨这样对糖尿病了解得很少、对糖尿病防治知识很贫乏的“糖友”真不少。王伯在义诊现场提的问题是:“我接到一个电话,向我推销一种能治愈糖尿病的药,说医院没得开,叫我寄钱去买,能不能信?”王伯说自己几乎就要掏钱买了,后来想还是问问医生。“没进入医院的药,要提防是假药或没有他宣传的疗效。”冉医生告诉王伯,到目前为止,糖尿病仍不能治愈,所以说包治好糖尿病的药,一定是骗人的!

  加入“糖友会”组织便于健康宣教交流治病经验

  “现在仍有很多‘糖友’接受的糖尿病知识教育不够,我们致力在糖尿病教育这方面下工夫。”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内科、内分泌科主任罗宏斌教授告诉新快报记者,“很多医院、社区都组织了糖友会,将糖尿病友集中在一起,进行健康宣教,对控制血糖和病情作用很大。”

  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糖友俱乐部名誉会长、二十多年的老“糖友”、83岁的陈伯一身红色运动服,看上去很精神。他告诉新快报记者,“去年我们做了个统计,发现俱乐部里的‘糖友’50%血糖达标,希望今年比例比去年更高。”陈伯称,俱乐部的“糖友”每个月第一个周三在云溪公园都有活动,要么健步行,要么唱歌、做操,还会组织“糖友”自述诊治故事,交流经验。此外,医院还有专门负责健康宣教的护士会为“糖友”做饮食指导。罗宏斌称,门诊中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帮他们找原因,重点教育;住院病人则要强化教育,教育前评估糖尿病知识程度,据此制定教育计划,一周后再进行评估,出院后还给予指导,所以病人血糖控制效果比较高。

来源:39健康网

            

关于我们 | 合作代理 | 数据安全 | 联系我们

东方脉搏(北京)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090413号

Copyright 2008-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