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脉搏

行业动态

慢病防控缺乏“中国式数据”

       “我国目前尚未建成比较全面的电子化慢性病监测信息系统,与WHO全球监测框架指标比较,还有很多指标缺乏中国的数据。”在8月18日举行的“2012中国卫生论坛——慢病防控专题”论坛上,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控烟办主任梁晓峰指出,“我国的慢病项目评估及综合评估能力薄弱,很多项目的实施缺乏效果评价,很多省份没有本省的综合评估报告。”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比例已经上升至85%,未来10年将消耗开支5580亿美元。
                                  
       卫生部疾控局局长于竞进指出:“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尚未建立,防控服务能力不足,建议采取相关策略,包括借助医改促进慢病防控规划落实,以卫生信息化带动慢病患者管理等。”
                                  
       慢病防控借力信息化
                                 
      于竞进指出,我国慢性病流行情况的总体特点是发病率增长快,疾病负担重,癌症发病死亡呈增长趋势,人群慢性病死因构成逐年增加,慢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约为69%。
                                 
       2010年中国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表明,中国具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包括超重3.05亿人,肥胖1.2亿人,高血压2.36亿人,高胆固醇血症3293万人,糖尿病9681万人。
                                 
      此外,慢性病导致贫穷问题严重。2009年,因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镇居民至少花费人均年收入的一半,农村居民至少花费人均年收入的1.3倍。
                                  
       针对我国严峻的慢病防控形势,于竞进强调:“在具体措施方面,慢性病防控要坚持‘1升2早3降’目标,即提升健康行为率,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针对慢性病发展各阶段的不同人群要采取不同措施。对一般人群,应控制危险因素,加强健康促进;对高危人群要早诊早治,加强健康管理;对患者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将重点放在疾病管理上。”
                                  
      从目前来看,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已基本建立,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防控体系服务能力不足是主要问题。
                                 
      于竞进指出:“全国慢病防控体系在省、地两级较完善,但只有1/5的乡镇建立了慢病防控体系。地市和区县疾控中心的组织机构及人员素质不足,专病防控机构缺少编制和工作经费,医疗机构在预防和指导方面作用不够,缺乏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在应对策略方面,于竞进强调:“要借力医改,促进慢病防治规划的落实,建立防治服务体系,探索并推进慢病防控适宜技术,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卫生信息化带动对慢病患者的规范管理。”
                                  
       建立中国慢病监测机制
                                  
       虽然通过卫生信息化收集数据很重要,但是具体收集哪些数据,很多时候依然没有方向。在梁晓峰看来,我国慢病防控可以借鉴WHO的标准,建立自己的监测机制。
                                  
       2011年联合国在美国纽约召开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的高水平会议之后,中国反应非常迅速,已经陆续开展了慢病防控和监测的措施。据梁晓峰介绍,有3个指标和慢病监测非常密切:全人群死因监测、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WHO全球慢性病监测框架指标,包括水果摄入量、超重和肥胖、血糖升高、血压升高、总胆固醇升高等。”梁晓峰表示,“这些都是慢性病监测的危险因素。我国开展得并不晚,但苦于经费、资源有限,做的还不是太多。”
                                 
      梁晓峰表示,我国的监测与评估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部分指标信息没有全国的数据,如脑卒中、急性心梗的新发和现患病例人数,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病例的管理人数等;绝大多数指标缺乏省级代表性的数据;慢性病监测信息化程度低,与传染病领域有巨大差距;队列研究少,等等。

        据了解,十五部委发布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提出了监测工作的3个指标:一是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二是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三是营养状况监测覆盖全国15%的县(市、区)。
                                 
        梁晓峰介绍说:“目前,我们有161个死因监测点,这些监测点承担了很多监测工作。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0年运行了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有145个疾病监测点,监测人群覆盖3万~10万人,总覆盖人口约1000万,但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不到1%。2003年,中国CDC对全国疾病监测点进行调查,已经增加到目前的161个监测点,总覆盖人口约7300万,占总人口的6%。2008年,我国死因监测采用了死因登记报告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据统计,在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方面,2010年纳入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7000万元;监测范围从2004年的79个监测点、覆盖3万余人,到2010年的162个监测点、覆盖近10万人口。
                               
       梁晓峰表示:“通过对死因及危险因素的监测,发布了《死因监测数据收集》和《慢病危险因素监测分析报告》,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保障。监测工作只要长期地坚持下来,就能发现些东西。比如食盐摄入量监测,我国食盐摄入量虽然没有芬兰下降得那么多,但也在下降。”

来源:医药经济报

            

关于我们 | 合作代理 | 数据安全 | 联系我们

东方脉搏(北京)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090413号

Copyright 2008-2011 All Rights Reserved